技術疑難:國產伺服對比進口伺服電機,國產其實更為合適
國產伺服電機對比進口伺服電機是重要的工業(yè)控制執(zhí)行機構,較為常見的用法就是集成到機械臂或者是AGV車里,實現多角度高精度控制。在絕大多數時候,伺服電機對比進口伺服電機都會搭配一個碩大的驅動裝置,可能比起電機本體來說還大的多。那這個驅動器有什么用呢?按照百科上的說法,伺服驅動器能夠實現高精度的傳動系統定位,是傳動技術的高端產品。伺服電機對比進口伺服電機的轉速多少,伺服電機對比進口伺服電機的轉動位置停留在哪里,伺服電機對比進口伺服電機轉動的扭矩為多少,都要通過驅動器來實現。也就是說,驅動器這玩意我們是不能舍棄的。
但問題來了,某些項目空間狹小,需要多臺伺服電機對比進口伺服電機協調運作,但驅動器那么大的話,就塞不進去,這可如何是好呢?既然大驅動器塞不進去,我們就找能夠塞進去的類型,最好將驅動器與電機合體,這樣不就搞定了嗎?基于這個需要,緊湊型的一體式伺服應運而生。像是我們家的低壓一體式伺服,就有200W、400W、750W等多個類型,和別人家的伺服相比,應用靈活性不知高了多少。
那有的朋友會問了,照你這么說,有獨立驅動器結構的伺服都得被淘汰唄?我覺得淘汰是肯定的,但不是現在。雖然一體式伺服也擁有驅動器結構,但小型化的驅動器比起來碩大的獨立驅動器還是有劣勢的,至少散熱方面就差了一些,可能人家有專門的散熱風扇設計。但就如同ARM結構的芯片和X86結構的芯片對比一樣,ARM芯片雖然因為功耗等原因發(fā)揮出來的性能遠不如X86的芯片,但經過長時間的發(fā)展,ARM芯片也逐漸變得“夠用”。當這個所謂的“夠用”已經完全超過人們的期待時,相信大家對于ARM的認同會超過X86。當然,這個設想的實現還尚需時日,我們拭目以待。
回過頭來再總結下,如果控制項目對于空間要求較高,那一體式的交流伺服是個不錯的選擇。如果工控現場沒啥限制的話,選擇傳統國產伺服電機其實更為合適,國產其實更為合適。如果您需要支持CANopen的低壓一體式伺服資料的話,可以評論或私信找我了解。
電機